当AI不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深度融入“教、学、研、管”的“智慧中枢”,基础教育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2025年11月18日,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新都校区给出了答案——在一场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市级学术会议上,全国领先的“智能体融通平台”重磅发布,彻底打破传统校园数据割裂、应用孤立的行业痛点,实现从“AI+学校治理”到“人工智能×教育”的聚变跨越,为四川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标杆样本。
当人工智能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究竟会破解哪些教育痛点?又会带来哪些探索?这些都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点。

一个平台:
智能体实现融通
破解AI教育“落地难”问题
“当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调个核心指标还需要跨平台翻找”“智能工具相互不连通,效能就会大打折扣”“教学服务‘一刀切’,个性化培养就成为了空谈”……这些基层学校在AI教育实践中普遍面临的“急难愁盼”,如今有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本次会议由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指导,新都区教育局主办,龙江路小学教育集团与新都校区联合承办。活动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等政策导向,汇聚全市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代表及教育专家,共同聚焦AI教育落地的核心梗阻点。

作为成都“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建设的先行校,龙江路小学新都校区秉持“愉快教育”初心,以“AI×教育”为创新引擎,打造出破解行业五大痛点的“硬核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李艳燕教授表示,该校构建的“数据中台+多智能体协同”体系,在技术整合与实践应用层面均处于全国先进地位,填补了中小学AI平台全面打通的行业空白。
“以前备课需要手动筛选资源,现在AI自动生成方案;德育评价要逐一生成报告,现在语音录入就能自动分类统计。”我们在现场看到,智能体融通平台让参会者直观感受到技术赋能教育的惊人变革。

这款自主研发平台,以“融通数据、智能协同”为核心,堪称校园的“超级智慧大脑”。
作为研发平台的四川生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学教育”)在现场进行了详细介绍。生学教育总经理陈长志谈到,生学教育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领域深耕多年,始终专注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区域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
“生学教育自成立以来,全体系产品和服务已经覆盖了21个省级区域,累计服务学校1.5万,服务用户2000万,始终秉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才’的教育宗旨,构建起了数字治理、精准教学、身心健康、教师发展等覆盖教育全场景的自研产品和服务体系。”
陈长志提到,立足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生学教育也从四个维度进行了布局,“第一是身心健康,第二是学习和成长,第三是老师专业能力提升,第四是数字治理体系。”

至于这款智能体融通平台,主要拥有五大特点:
一是破“散”,可以整合体育监测、德育记录、课堂互动等全维度数据,经AI标准化处理后,校领导可实时查看核心指标,教师精准定位学生短板,实现“数据说话、精准施策”;
二是破“孤”,可构建备课、业务、分析等多智能体协同机制,让孤立的智能工具无缝衔接,从“单点智能”升级为“整体智慧”;
三是破“平”。生成学生个性化“成长画像”,为数学薄弱或兴趣浓厚的学生推送定制化资源,让“一生一策”落地生根;
四是破“繁”。德育评价实现“五自动”,教学全流程自动化生成备课方案、课堂分析及评课报告,大幅减轻教师事务性负担;
五是破“模糊”,完整记录学生学习轨迹,精准追溯知识漏洞,同时分析群体性共性问题,让学情研判从“主观感觉”变为“数据实证”。
陈长志介绍,平台坚守“技术向善”原则,在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的基础上,采用轻量化操作设计,能够让一线教师轻松上手,真正实现“技术服务教育,而非替代教育”。
一次实践:
积极打造成都样本
引领区域教育的生态变革
“同学们,AI根据大家的预习数据,为每个人准备了不同的《江雪》赏析任务单。”语文课堂上,教师借助平台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数学课《儿童乐园》中,AI实时捕捉学生答题数据,动态调整教学节奏。
会议现场的两堂智慧课例,也成为平台应用的“生动注脚”。AI智能体化身“智慧助教”,既为教师提供实时课堂诊断,又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课后教师基于融通数据进行深度反思,形成“教学-反馈-优化”的闭环。


“以前觉得学生学会了,其实只是表面掌握。现在通过学习轨迹追溯,能精准找到知识薄弱点的形成原因。”授课教师的分享,也道出了数据赋能教学的核心价值。成都市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场景建设试点项目评审专家陈静萍博士在点评时表示,这种“数据循证”的教学模式,让因材施教从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为基层学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对于这样的实践,学校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探索,更要搭建共享平台,让‘成都经验’惠及更多学校。”龙江路小学新都校区校长徐攀表示,此次活动既是成果展示,更是开放共享的起点。


作为成都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缩影,本次会议的举办与平台发布,不仅为区域中小学提供了AI教育落地的完整解决方案,更推动形成“整体推进、协同提升”的发展格局。从政策响应到实践创新,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龙江路小学新都校区的探索,正让“AI+学校治理”的聚变效应持续释放。
未来,该校还将持续深化智慧校园建设,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育人本质,为培养创新型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能。而这份来自成都的教育创新实践,也将为四川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成都答案”。
文 殷建
联系电话:18610562898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西大街72中关村创业大街拓荒族